垃圾为什么要分类?分类后的垃圾去哪儿了?单位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有哪些?……在上海推行垃圾分类过程中,科普宣传在为市民“答疑解惑”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,也让垃圾分类的目的和意义更深入人心。散落在上海各处的科普馆和分类讲师们,则是这场战役中的“排头兵”。
张麒峰,就是“排头兵”中的一员。作为上海市中心首个垃圾分类科普馆——虹口区生活垃圾分类科普馆馆长,他带领团队通过场景化、体验式的方式,向市民分享虹口乃至上海在垃圾分类方面取得的经验,倡导大众“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”。近日,他荣获2023年“生活垃圾分类达人”称号。
走进虹口区垃圾分类科普馆,你会惊叹于垃圾分类科普能做得这么“好玩”。1700个来自虹口区各个生活垃圾“可回收物”服务点的色彩缤纷的废旧瓶盖,在墙上拼贴出一幅虹口地图及“我爱虹口”字样,展示了虹口居民在源头做好可回收物分类的成果。
位于一层的家庭生态厨房内,展示了“手绘宣传墙”“水果酵素制作”“湿垃圾堆肥”等家庭厨房环保物品,让市民进一步了解源头分类、源头减量,以及资源化再利用的重要性。“垃圾的生命周期”,则直观告诉参观者,苹果降解只要两周,塑料瓶降解则要500年。“阿拉上海167(do-la-si,上海话‘倒垃圾’)的历史”,则带领大家追古溯今,了解上海垃圾分类一路走来的历程。
漫步馆内,一个个牛奶盒环保椅、瓦楞纸和轮胎家具,一组组垃圾分类飞行棋等小游戏,都在帮助参观者加深对低碳生活的理解。一张大屏更是提升了“科技含量”——干、湿垃圾、可回收物、有害垃圾,四分类垃圾每日的收运量、户均详情一目了然,实时更新并接入区城运中心。
这里,就是张麒峰的宣传阵地。2018年,他还在基层从事垃圾分类工作,2021年开馆后,他便来此担任馆长,所在的“课堂”更大了,科普责任也更重了。
科普馆建在天宝路,周边居民区众多,张麒峰便打造了“引进来”与“走出去”相结合的宣传模式,力求将虹口区生活垃圾分类科普馆打造成“体验垃圾分类魅力的平台、启发环保创新思想的殿堂、展示城市智慧建设的窗口、开展全民科普教育的阵地”。
“引进来是指,我们周边拥有学校、企事业单位白领、机关园区等资源,他们有低碳环保相关的活动,科普馆可以引入作为联动。比如今年首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期间,我们为嘉兴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了亲子专场,创意手作环保小课堂令家长与孩子们了解了分类资源化的妙趣所在。”张麒峰说,“走出去是指,我们有一些DIY的课程,可以进入虹口区内8个街道的居民区及单位进行宣讲,辐射周边社区。”
在科普馆,手绘帆布袋、环保笔筒、环保绕线瓶、图书绘本亲子活动、雪糕棍手机支架、干花树叶拼贴画等独具特色的废物利用活动,深受不同年龄层次参观者的喜爱。每逢节假日,青少年也特别喜欢微景观盆栽DIY、元宵节红包灯笼制作、情人节环保串珠等活动,名额往往需要秒。
除了线下,线上课程更是科普馆的特色。张麒峰说,去年疫情对公共场馆的冲击较大,而科普馆在“虹口绿容”视频号上播放短视频的形式,仍与社区保持着联络。今年,科普馆也会延续短视频模式,使受众对垃圾分类有更充分的了解。
上海的垃圾分类科普场馆有不少,在张麒峰看来,虹口科普馆具有地理优势。2018年前往的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,就在科普馆的对面。当一批批参观者重走的路线时,就为科普馆带来了溢出效应。同时,与一些偏远的末端处置科普馆相比,虹口科普馆“镶嵌”于居民区中,融入在生活圈里,参观便捷度大大提升。
正因如此,科普馆走的是接地气的“亲民路线”。无论是对于源头分类意义的阐述,还是文字和彩绘内容,亦或是简单的垃圾分类小游戏,科普馆总是能第一时间捕捉到居民们对于垃圾分类的疑惑及诉求,并及时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大家“上手”分类更容易。
“科普宣传是推进垃圾分类的‘排头兵’,我们进入居民区、企事业单位等源头分类场所,及时了解实际参与者的想法,并根据居民需求调整方案。”张麒峰说,“当年在嘉兴路街道发起号召,我们是新时尚的初心地和始发地。如今的回信和激励让我心潮澎湃,相信大家的参与度和热情度会更高。”
据悉,截至今年4月,虹口区生活垃圾分类科普馆已开展手工活动23场、“走出去”活动12场、线场。
Copyright © 2023 双赢彩票(中国)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备案号:冀ICP备13005834号网站地图